中新網4月11日電 據法國《歐洲時報》德國版報道,一名德國華人近日高票當選市議員,引起輿論轟動。他是謝盛友。維基百科上如此描述他,“一名用中德文雙語寫作的記者和作家,歐洲華文作家協會副會長。”如今,描述還應加上“班貝格市(Bamberg)市議員”這幾個字。
  兩周前,謝盛友所在的基社盟在巴伐利亞州班貝格市的議會選舉中獲得12個議員席位,成為該市第一大黨。而謝盛友以第一名高票當選議員。在中國社交網絡上,關於謝盛友的微博引來眾多在德華人網民爭相傳播。傳播熱度之高,源於那句詼諧的參選口號“Ente gut,alles gut(鴨好,啥都好)”。
  這名德國人口中的“謝友”,究竟何許人也?
  他於1958年出生在海南島文昌縣。21歲那年,高考招生制度恢復,謝盛友考入廣州中山大學外語系,攻讀德國語言文學專業,從此開始了與德國社會文化的不解之緣。
  他是大學教授。1988年,他搭上火車穿越歐亞大陸,來到了德國巴伐利亞州,開始了德國求學路。他在班貝格大學學習新聞學和社會學,5年後順利地拿到了碩士學位。後來又在紐倫堡-埃爾朗根大學進行法律方面的研究。他學成之後,並沒有完全脫離校園,而是選擇在班貝格大學擔任客座教授。
  他是中餐館老闆。如同許多來德華人的發展軌跡,早年的他選擇了餐飲創業,在班貝格開快餐店,連鎖經營,後來餐飲業務發展壯大,謝盛友擁有了自己的集團公司。幽默的“鴨好,啥都好!”口號,便源自於他名揚全城的鴨子。
  他是一名作家以及新聞撰稿人。他用德文記述自己在班貝格小城的生活,出版了中德雙語的《Als Chinese in Bamberg(中國人在班貝格)》,又將平時生活、經歷之思考所得用記錄下來,寫過《微言德國》、《感受德國》、《老闆心得》、《故鄉明月》等。他還為巴伐利亞當地德文媒體當過專欄作家。
  他辦過報紙。1999年他創辦華文雜誌《本月刊》。儘管在德華人讀者有限,但理想還是讓他堅持了12年。直到2011年,出版了120多期的報紙停刊。他說:“我想通過這個途徑練練手,看看自己到底能寫到什麼程度。”他透露,將來可能會回到中國,去辦一份中文日報。
  早在4年前,謝盛友加入德國國籍。去年4月,他當選班貝格市的基社盟黨委委員。同年7月,他又成為班貝格市議員候選人。
  謝盛友在班貝格生活超過了25年,對這座小城有著深厚的感情,這也深刻影響了他的政壇生涯。他把班貝格奉為自己的新家鄉,他秉承一個準則,那就是不問這個城市能為自己做什麼,而是問自己能為這個城市做什麼。
  感恩之心還體現在他對待自己的家庭上。他很感謝自己的妻子張申華及兒子,20多年前來德國的時候,自己一無所有,而現在自己的成績,要歸功於妻兒對自己的理解、陪伴與支持。
  謝盛友不忘自己的母校,為廣州中山大學和班貝格大學牽線搭橋,建立聯繫。熱心公益的他還當過義工。
  謝盛友於去年7月成為市議員候選人,從而開始了自己的競選之路。舉行宣講會,宣傳自己的參政理念;在報刊上發表自己對市政工作的理解;在街頭擺攤設點,與市民見面交流;他甚至親自上門,給選民們分發自己寫的信……在基社盟內部選舉中,他以10621的票數成為第一名,領先二名的格爾哈特博士105票。
  他興奮地說:“我預想得到自己會進入議會,但是以第一名入選,我是萬萬沒有想到的。”他表示,班貝格街頭的公共廁所數量太少,當選後他要為此而努力。此外,孩子和幼兒園、騎單車出行的群體、中小學教育以及養老院等,是他在政治生涯里要重點關註的對象。
  在電視街頭採訪中,謝盛友的一位黨內朋友尼德邁爾說,謝很親民,沒有架子,公共場合的他和私底下的他都是這樣,因此非常支持他。德國媒體以“vom Imbiss ins Rathaus(從快餐店到市政廳)”、“Ein Chinese im Stadtrat(市議會裡的中國人)”等標題報道他當選市議員的消息。
  中國經典文集《論語》有言,“五十而知天命”,但出現在巴伐利亞廣播臺視頻里的,是與謝盛友56歲的年齡不甚相符的活潑。他一身唐裝,在街頭和德國友人親切地打著招呼,噓寒問暖;他在自家餐館熱情地招呼前來吃飯的中德食客,德國客人一句“我要一份烤香蕉”,他隨即不經意地回應“哦!好嘞!”。
  華人參政議政,在德國主流社會發出自己的聲音。人生經歷豐富多彩,如今一段新的徵程又將開始。(張喬楠)  (原標題:德國班貝格市首迎華人議員 參選口號微博先走紅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l14eldkv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